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播出时间
9月21日20:00-22:00
CCTV-1
CCTV-3
CCTV-4
及相关广播频率总台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
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
8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宣布,一年一度的中秋晚会今年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举办。9月21日中秋当晚播出。
中秋最重要的风俗就是赏月,而西昌很早就被称为“月城”。由于海拔、气温、日照、经纬度等条件好,加之大气中悬浮物质少,空气透明度大,所以西昌的月亮格外明亮皎洁。55颗北斗导航卫星从这里起飞。
西昌市自2017年承办央视春晚四川分会场,四年后成为央视中秋晚会的主会场。西昌缘何如此受到央视青睐,通过央视向世界展示凉山、西昌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和奋斗拼搏的精气神,激励凉山各族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展示西昌加快建设攀西地区现代化国际性中心城市的雄心壮志。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加之航空航天、奥运会和即将到来的冬奥会等时事热点,此次中秋晚会将融思念团圆和家国情怀于一体,结合西昌当地浓郁的民族特色,呈现一场传统文化与时事热点并重、亲情思念与家国情怀并举、唯美浪漫与地方特色兼收、艺术效果与社会效益双赢的视听盛宴。
8月21日,记者从总台中秋晚会剧组获悉,目前,晚会节目及舞美方案等前期工作均已完成并进入到紧锣密鼓的实施阶段,嘉宾、艺人的邀约和节目排练工作也在有序的展开之中。
这是西昌市继1999年成功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举办“央视心连心”、2007年在火把广场举办《战旗为什么这样红》、2012年凉山建州六十周年“央视心连心”、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后,举办的又一个国家级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先后成功举办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邛海国际帆船赛等重大赛事活动,承办国际戏剧节等重大文化活动。
月出邛池、水映北斗
看天下“嫦娥”从这里起飞今年的秋晚舞台选址在西昌邛海边的星月湖湿地公园。素有“月亮之城”美誉的西昌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这里曾是红军长征“彝海结盟”的革命圣地,如今的大凉山也是全面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的主战场。
星月湖公园
今年秋晚的两位总导演李申、景欣表示,导演组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进入了秋晚的紧张筹备中。本届中秋晚会仍将沿袭篇章式结构。除了序《明月升》,尾声《海上明月》外,晚会还将设置上篇《月到中秋》、中篇《月之故乡》、下篇《人月两圆》三个篇章。舞台视觉的主题意象以“北斗七星”为载体,与三个篇章交相呼应。
此外,今年秋晚还将通过外景拍摄、新媒体植入等多种科技手段提高晚会颜值、强化节目品质、激发情感共鸣、讲好中国故事,为观众呈现出一台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时尚冲击力的晚会。
中国航天城西昌以及世居在大凉山的14个少数民族,为今年秋晚的节目题材与艺术风格多样化呈现提供多种可能。晚会在延续往年唯美、浪漫艺术风格的同时,创新打造具有未来感的全景式舞台,在虚与实、古与今、远与近的巧妙转换中实现沉浸式体验。
导演组表示,虽然目前疫情的影响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大家正在严格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将秋晚的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据悉,目前已有不少实力唱将和表演嘉宾确定加盟今年的秋晚,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多精彩。
凉山西昌承办过201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分会场,这是央视春晚创办34年来,首次在四川设立分会场。当时,会场以“火”为主题,露天场地超过1.5万平方米,特效面积达1万平方米,其中“水火交融”特效国内少见。
2020年6月23日上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这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我国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已经全面完成。
嫦娥三号卫星发射 郭建良 摄
为什么要选择西昌作为卫星发射中心?西昌的纬度低、海拔高、云雾少,无污染,空气透明度高,峡谷地形好,地质结构坚实,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具有“天然发射场”的优越条件。这里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航天基地。
西昌属亚热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8度,全年地面风力柔和适度,是全国气候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日照多达320天,几乎没有雾天。
这里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最佳发射季节。自古人们在西昌能经常观赏到分外明亮皎洁的地球卫星——月亮,历来传为佳话,故西昌以“月城”的美称闻名海内。
而今,又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服务于人类而声振寰宇。她除了拥有“月城”“小春城”“攀西聚宝盆”和“黄金地带”等富有大自然美好情调的名字外,又增添了充满现代科学技术魅力的名称:“中国航天城”“东方休斯敦”等。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历程。西昌“北斗港”闻名世界。
西昌有悠久历史、灵动山水
和多彩民族文化
西昌自古便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重镇,自秦汉始,迄今已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这是对西昌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每一个到西昌的人最真实的感受。
“一城青山半城湖,松风水月胜境地”,这是生活在山、水、城相依的西昌人,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描述。
一半山水一半城
西昌是国家级森林城市,据凉山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西昌历史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最多达365天,PM2.5常年低于40,一年有近300天暖阳,全年平均气温17℃,素有“太阳城”“小春城”之称。除了宜人的气候,还因其灵动的山水,醉人的美食,多样的文化……被誉为“川西旅游明珠”“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与此同时,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攀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是川滇结合处的重要城市,是四川打造的攀西城市群中的核心,也是中国百强县市之一。
这样一座颜值、实力俱佳的城市东南角还藏着一个“宝地”,连遍游过世界的马可·波罗都不吝溢美之词的仙境之地——“邛海”。对于邛海的美,环游世界的马可·波罗曾如此称赞:“碧水秀色,草茂鱼丰,珍珠硕大,美不胜收,其气候与恬静远胜地中海,真是东方之珠啊。”现在已建成中国最大城市湿地。
邛海如同我国一些高原湖景一样,以恬静著称,景色四季各异,春日天光水钯,上下一碧,一片浩瀚波光闪耀在苍山碧野之中。诱人的邛海景色,与西昌晚间皎洁的明月,形成“月出邛池”独特诗意。
西昌拥有全国面积最大、成效最好的飞播林区——东西河飞播林区,幅员面积2882.9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街道),城市建成区面积49.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8%。林地面积260万亩,森林面积2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5%。
“一半山水一半城”人类宜居创业之地。邛海水域面积31平方公里、邛海湿地2万亩、近百方平方公里的城市和常住人口95.5万人,在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安宁河流域相伴共生、和睦相处。
西昌地处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等省会城市交叉辐射区域,作为内陆辐射西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拥有铁路纵贯全境、高速四通八达、航线覆盖主要城市的区域交通运输成熟体系。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西昌市矿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有色金属、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居全国、全省前列,作为百河之市,早已成为国家最大的“西电东送”战略基地。
依托充足的日照时长和辐射量,西昌绿色特色农业发展整体向好,拥有多个国家级农业生产基地,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地区。
作为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西昌市是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及周边地区拥有4A级、螺髻山4A级、泸沽湖4A级、灵山寺4A级、西昌卫星发射基地3A级等众多星级景区。
作为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昌市自古民族风情浓郁,境内有汉、彝、回、藏等36个民族,拥有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世界级文化瑰宝——彝族火把节。拥有全国唯一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彝族年、藏历年、开斋节、毕摩文化、杆杆酒、坨坨肉、换裙礼、彝族选美、抢亲、服饰、漆器、摔跤、斗牛、斗羊等民俗风情精彩纷呈。
西昌有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会展演艺的实力
西昌作为凉山州府城市和攀西地区增长极核,在全省、全州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全国关注、省委重视、州委厚望的地方。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昌市早就不是农耕小县了,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经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各级党员干部努力奋斗,到2020年底实现社会生产总值573.6亿元,负责任有担当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迈入中国百强县行列,领跑全省县区向前奔跑。
近年来,西昌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大台阶,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73.6亿元、增速2.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04亿元、增长3.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9.1亿元、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53亿元,人均GDP达到667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042元、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46元、增长8.6%。
先后入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获得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单位等20余项国家级和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等40余项省级荣誉称号。
近年来,西昌市加速推动成凉、攀凉合作和西昌经济圈“3+6”区域战略合作深入展开,实施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发展,先后与德国达姆施塔特市、北京西城区等88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匈牙利佩奇大学、成都七中等34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与北京宣武医院、成都华西医院等39所医院结为友好医院。
海河夜景
先后举办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国际金牌赛事)、邛海国际帆船赛、四川省冬季阳光音乐季、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等赛事活动,承办央视春晚分会场、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等重大活动。
2017年荣获“魅力中国城”最受观众喜爱魅力城市,2018年荣登年度魅力文旅发展潜力城市榜首,《魅力中国城》文化旅游博览会永久落户西昌,2019年获评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2020年荣登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75位、中国西部百强县第5位及中国旅游百强县等,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奋力推进由“邛海时代”迈入“安宁河时代”
这是西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起点。8月4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单,西部地区有10个县(市、旗)上榜。其中,西昌市跻身全国百强,排名第96位。
“十三五”期间,西昌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凉山州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2020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西昌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决策,坚持统筹好森林草原防灭火、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州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西昌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安排部署,围绕建设“攀西地区现代化国际性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坚持以“一个坚持、一个目标、一个路径,三个重点、三个支撑”的“11133”发展战略为指引,以进一步巩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进位升级为目标,以大胆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以市场化运作为抓手,以产业开发区为载体,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切入点,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兴市、工业强市”发展路径,全力推动西昌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西昌市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11133”发展战略(即一个坚持、一个目标、一个路径,三个重点、三个支撑),探索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推动西昌发展从“邛海时代”迈入“安宁河时代”,奋力打造“一城一区一枢纽一花园”,即建设攀西地区现代化国际性中心城市、现代绿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四川南向开放门户交通枢纽、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
西昌城市夜景
今年上半年,西昌市经济持续恢复,稳中向好。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316.84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76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37.45亿元,同比增长1 1.7%;第三产业增加值156.63亿元,同比增长10.7%。
“十四五”期间,西昌市围绕建设攀西地区现代化国际性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双百”城市发展目标,按照“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治理优市”发展路径,奋力推进由“邛海时代”迈入“安宁河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昌新征程。
未来西昌,前途可期!